课本里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,竟是历史上这几位传奇人物!  一

文章目录树CloseOpen

大家都学过“负荆请罪”这个成语吧,它背后的主人公是廉颇和蔺相如。当时蔺相如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,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立下大功,被赵王封为上卿,地位在廉颇之上。

廉颇心里那叫一个不服气啊!他觉得自己征战沙场,为赵国出生入死,立下了汗马功劳,而蔺相如不过是靠耍嘴皮子,就爬到他头上去了,心里憋了一肚子火,还到处扬言说:“要是让我碰到蔺相如,非得羞辱他一番不可!”

蔺相如听到这话,为了避免和廉颇起冲突,就常常称病不去上朝。有一次,蔺相如外出,远远看到廉颇的车子,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。蔺相如的门客们可看不下去了,他们觉得蔺相如太胆小怕事了,纷纷提出要离开他。

蔺相如就对他们说:“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,谁更厉害?”门客们说:“那当然是秦王厉害了。”蔺相如又说:“我连秦王都不怕,会怕廉将军吗?我是想,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,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,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,秦国必然会趁机来攻打我们。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,为的是我们赵国啊!”

这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,廉颇感到十分羞愧。他脱下战袍,背上荆条,到蔺相如门上请罪。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,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。从此以后,他们俩成了好朋友,齐心协力保卫赵国。
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要以大局为重,懂得宽容和谅解别人。廉颇虽然一开始心胸有点狭隘,但他能够知错就改,这种精神也是非常可贵的。蔺相如则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大度,他的隐忍和退让并不是懦弱,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。

纸上谈兵:赵括的惨痛教训

纸上谈兵”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是赵括。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,他从小就熟读兵书,谈论起兵法来头头是道,连他父亲赵奢都难不住他。

但是赵奢却并不认为赵括有真本事。他觉得赵括虽然对兵书倒背如流,但缺乏实际作战经验,只会空谈理论,不能灵活运用。赵奢还对妻子说:“ 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便罢,如果用他为将,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。”

后来,秦国和赵国在长平对峙。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,用赵括代替了老将廉颇。赵括到了前线,完全改变了廉颇坚守不出的策略,按照自己从兵书上看来的方法排兵布阵。

秦国将领白起得知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后,非常高兴。他运用计谋,假装败退,引诱赵括出兵追击。赵括不知是计,率领大军追了上去,结果陷入了秦军的包围。

赵军被围困了四十多天,粮草断绝,士兵们饿得不行。赵括亲自带领精兵突围,结果被秦军射死。四十多万赵军投降了秦国,白起竟然把他们全部活埋了。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,赵国经此一役,元气大伤。

“纸上谈兵”这个故事给我们的教训太深刻了。它告诉我们,理论知识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。如果只是死读书,不懂得在实际中运用,就会像赵括一样,吃大亏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,也要注重实践,不能做只会夸夸其谈的人。

完璧归赵:蔺相如的智勇双全

“完璧归赵”也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故事,主人公还是蔺相如。当时,秦国听说赵国得到了和氏璧,就派使者对赵王说,愿意用十五座城换和氏璧。

赵王知道秦国是想占便宜,但又怕得罪秦国,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。这时候,有人推荐了蔺相如,说他有勇有谋,可以胜任这个任务。赵王就把蔺相如召来,问他有什么办法。

蔺相如说:“秦国用城换璧,如果赵国不答应,那是赵国理亏;如果赵国把璧送去,秦国却不给城,那就是秦国理亏。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去秦国,如果秦国给了城,我就把璧留在秦国;如果秦国不给城,我一定把璧完整地带回来。”

于是,蔺相如带着和氏璧来到了秦国。秦王在章台接见了他,蔺相如把和氏璧献给秦王。秦王接过璧,爱不释手,却只字不提给城的事。

蔺相如看出了秦王的心思,就说:“这块璧虽然好,但也有点小毛病,让我指给您看。”秦王信以为真,就把璧还给了蔺相如。蔺相如拿到璧后,往后退了几步,靠着柱子站定,怒气冲冲地说:“大王想要这块璧,派人送信给赵王。赵王召集大臣们商议,大家都说秦国贪婪,想用空话骗取和氏璧,根本不会给城。但我认为平民之间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,何况是大国呢!赵王这才派我带着璧来。可是大王今天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,态度非常傲慢。拿到璧后,又传给妃嫔们看,根本没有给城的诚意。现在璧在我手里,如果大王要强夺,我的头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!”

课本里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,竟是历史上这几位传奇人物!  二

说着,蔺相如就做出要撞柱子的样子。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,连忙道歉,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再举行受璧仪式。蔺相如知道秦王还是没有诚意,就叫手下人带着和氏璧从小路偷偷回赵国去了。

五天后,秦王举行受璧仪式,蔺相如对秦王说:“我知道秦国向来不讲信用,怕您拿了璧不给城,所以已经派人把璧送回赵国了。如果大王真有诚意,就先把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,赵国一定把璧送来。现在您杀了我也没有用,天下人都会知道秦国为了一块璧而背信弃义。”

秦王听了,虽然很生气,但也没办法,只好放蔺相如回赵国。这就是“完璧归赵”的故事,蔺相如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,成功地保护了赵国的和氏璧,也维护了赵国的尊严。

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爱国精神。在面对强大的秦国时,他毫不畏惧,巧妙地与秦王周旋,最终完成了任务。他的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,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,要冷静思考,勇敢地去面对。

这些主人公带给我们的

这些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,无论是廉颇、蔺相如还是赵括,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也带给我们很多

廉颇让我们看到了知错能改的力量。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犯错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不愿意改正。廉颇能够放下自己的面子,负荆请罪,这种勇气和胸怀值得我们敬佩。在生活中,我们也会犯错,当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,要像廉颇一样,勇敢地承认错误,积极改正。

蔺相如则是智慧和大度的化身。他在面对廉颇的挑衅时,能够以大局为重,不计个人得失,这种品质非常难得。 他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,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,能够在危急时刻冷静应对,巧妙地化解危机。我们在生活中,也要学习蔺相如的智慧和大度,遇到问题时要冷静思考,不要斤斤计较个人的利益。

赵括的故事则是一个反面教材。他虽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,但缺乏实践经验,只会纸上谈兵,最终导致了惨痛的失败。这提醒我们,在学习和工作中,不能只注重理论,而忽视了实践。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,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。

这些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就像一面面镜子,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。我们要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,不断完善自己,做一个有智慧、有勇气、有担当的人。


在“负荆请罪”这个故事里,廉颇之所以会有羞辱蔺相如的想法,那可是有原因的。你想啊,廉颇一辈子都在战场上摸爬滚打,为赵国出生入死,那立下的战功堆起来都像小山一样高了。他觉得自己那可是赵国的大功臣,赵国能有今天的安稳,自己可是出了大力气的。可再看看蔺相如呢,就靠在嘴上耍耍小聪明,在一些外交场合说了几句话,居然就得到了赵王的重用,地位还一下子超过了自己。廉颇心里这股子气就怎么都顺不下去,越想越憋屈,所以才到处放话,说要是碰到蔺相如,非得好好羞辱他一番不可。

而蔺相如这边呢,他选择躲避廉颇,那可真是为了赵国的大局着想。他心里跟明镜似的,秦国之所以一直不敢轻易对赵国动手,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忌惮赵国的这两位重要人物,一个是他蔺相如,另一个就是廉颇。要是他和廉颇因为这点小事闹得不可开交,赵国的内部力量就会被削弱。一旦赵国的实力下降,秦国肯定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,肯定会马上发兵攻打赵国。蔺相如可不想看到这样的局面出现,所以他宁愿自己受点委屈,选择躲避廉颇,就是为了赵国能继续保持安定。

廉颇后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,那认错的态度也是相当诚恳。他直接脱下了自己的战袍,背上荆条,亲自到蔺相如的门上请罪。要知道,在古代,这可是一种非常隆重的认错方式。荆条抽在身上那可是很疼的,廉颇愿意背着荆条去请罪,就说明他是真心实意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。

当廉颇负荆请罪来到蔺相如家的时候,蔺相如也没有摆架子,而是非常热情地出来迎接他。从那以后,这两个人就化干戈为玉帛,成了特别好的朋友。他们两个人齐心协力,一起保卫赵国,让赵国在那段时间里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局面,百姓们也能过上安稳的日子。


FAQ

“负荆请罪”中廉颇为什么要羞辱蔺相如?

廉颇觉得自己征战沙场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,而蔺相如仅靠耍嘴皮子,地位却在自己之上,心里不服气,所以扬言要羞辱蔺相如。

蔺相如为什么要躲避廉颇?

蔺相如认为秦国不敢攻打赵国是因为他和廉颇二人在,如果他们闹不和会削弱赵国力量,秦国就会趁机攻打,所以为了赵国他选择躲避廉颇。

廉颇最后是怎么做的来表达自己的歉意?

廉颇脱下战袍,背上荆条,到蔺相如门上请罪,以此表达自己的歉意。

蔺相如和廉颇最后关系如何?

廉颇负荆请罪后,蔺相如热情迎接,此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,齐心协力保卫赵国。

这篇文章有wordpress ai自动写文章插件自动创作完成,如果你也需要这样一个插件,请联系我vx:duanjuxxx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